乡村全科中医部分第六单元调经及止带类
密训营讲义今天全寄出啦 就快飞到你们手中 有没有感觉证书就在你面前哈哈哈 标记的重点一定要背背背 准备就绪 《密训讲义--考点绝杀》 《核心考点,节省大量时间,且通俗易懂》 姿势已摆好 就等你来啦 第六单元中成药应用 GOODGOOGSTUDY 第八节 其他病症常用中成药 一、复方小活络丸 川乌(甘草银花炙)、草乌(甘草银花炙)、当归、川芎、白芍、地龙、乳香(制)、没药(制)、香附(醋炙)、胆南星(酒炙)。 方中草乌、川乌辛温燥烈,专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为主药;胆南星燥湿化痰,以除经络中痰湿,亦有止痛之效;配白芍、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乳香、没药、香附、地龙行气活血,通络止痛。诸药共用,共奏祛风除湿,活络痛痹之效。 舒筋活络,散风止痛。用于风寒湿邪引起的风寒湿痹,肢节疼痛,麻木拘挛,半身不遂,行步艰难。 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孕妇忌服。 二、尪痹颗粒 地黄、熟地黄、续断、附片(黑顺片)、独活、骨碎补、桂枝、淫羊藿、防风、威灵仙、皂角、刺羊骨、白芍、狗脊(制)、知母、伸筋草、红花。 方中淫羊藿、续断、骨碎补、狗脊、羊骨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附子补肾助阳,逐风散寒,除湿止痛。独活、桂枝、防风、威灵仙、伸筋草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止痛。红花、皂角刺活血祛瘀,散结消肿,通络止痛。熟地黄、地黄、白芍、知母滋补肝肾,益精养血。诸药合用,共奏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之功效。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用于肝肾不足、风湿阻络所致的尪痹,症见肌肉、关节疼痛,局部肿大,僵硬畸形,屈伸不利,腰膝痠软,畏寒乏力;类风湿关节炎见上述证候者。 开水冲服。一次6g,一日3次。 1.孕妇禁用。 2.湿热实证慎用。 3.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食物。 4.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三、消渴丸 葛根、黄芪、玉米须、山药、地黄、天花粉、南五味子、格列本脲。 方中地黄甘寒,滋肾养阴,清热生津,以为君药。辅以葛根、黄芪补脾升阳,资生化源,生津止渴,共为臣药。佐以天花粉、五味子、山药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固敛阴津;玉米须利小便而泻热;所含西药成分格列本脲有降糖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滋肾养阴,益气生津之功。 滋肾养阴;益气生津。用于气阴两虚所致的消渴病,症见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乏力、眠差、腰痛,2型糖尿病见上述证候者。 口服。一次5~10丸,一日2—3次。饭前用温开水送服,或遵医嘱。 本品含格列本脲,严格按处方药使用,并注意监测血糖。 第六单元中成药应用 GOODGOOGSTUDY 第九节 调经类常用中成药 一、乌鸡白凤丸 乌鸡(去毛爪肠)、醋鳖甲、桑螵蛸、黄芪、白芍、天冬、地黄、川芎、丹参、芡实(炒)、鹿角胶、煅牡蛎、人参、当归、醋香附、甘草、熟地黄、银柴胡、山药、鹿角霜。 方中重用乌鸡,补阴血,滋肝肾,清虚热,为君药。人参、黄芪、山药补气健脾;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丹参养血调经;鹿角霜、鹿角胶补肝肾,益精血;鳖甲、地黄、天冬滋补阴液,清虚热,以上为臣药。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银柴胡清退虚热;芡实、桑螵蛸、牡蛎收敛固涩止带,合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共奏补气养血,调经止带之效。 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1.孕妇禁用。 2.气滞血瘀或血热实证引起的月经不调或崩漏不宜用。 3.经行有块伴腹痛拒按或胸胁胀痛者不宜用。 4.感冒时不宜用。 5.服本品时不宜同时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及其制剂。 6.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食物。 7.过敏体质者慎用。 二、艾附暖官丸 艾叶、醋香附、制吴茱萸、肉桂、当归、川芎、白芍(酒炒)、地黄、炙黄芪、续断。 方中当归养血活血,调经止痛,为妇科调经之要药,为君药。地黄、白芍、川芎滋阴养血,和营调经,增强君药养血调经之力;炙黄芪补脾益气,可助有形之血化生,四药为臣药。艾叶炭、吴茱萸、肉桂、续断温暖胞官,补肾固冲,散寒止痛;另入香附理气解郁,调经止痛,合为佐药。诸药配伍,共奏理气养血,暖官调经之功。 理气养血,暖宫调经。用于血虚气滞、下焦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症见行经后错、经量少、有血块、小腹疼痛、经行小腹冷痛喜热、腰膝痠痛。 口服。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1.热证、实证者不宜用。 2.经行有块伴腹痛拒按或胸胁胀痛者不宜用。 3.治疗痛经,宜在经前3-5天开始服药,连服1周。如有生育要求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感冒时不宜用。 5.服药期间忌食寒凉之品。 6.过敏体质者慎用。 三、益母草膏(颗粒) 益母草 益母草苦辛微寒,主人血分,活血祛瘀,调理月经,为妇科经产要药。《本草蒙筌》载益母草:“总调胎产诸证。”《卫生易简方》云:“治一切血病及产妇一切损伤。”本品单药为用,力专效宏,总以活血调经为要。 活血调经。用于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绝,症见月经量少、淋漓不净、产后出血时间过长;产后子宫复旧不全见上述证候者。 1.膏剂口服。一次10g,一日1-2次。 2.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次。 四、更年安片 地黄、泽泻、麦冬、熟地黄、玄参、茯苓、仙茅、磁石、牡丹皮、珍珠母、五味子、首乌藤、制何首乌、浮小麦、钩藤。 方中地黄、熟地黄、制何首乌、玄参、麦冬滋养肝肾,补益阴血,清热除烦,为君药。茯苓、泽泻、牡丹皮健脾利水、泻火降浊,为臣药。珍珠母、磁石重镇潜阳安神,钩藤平肝息风而止眩晕,首乌藤养血安神除烦,五味子、浮小麦滋阴敛汗,养心安神,共为佐药。仙茅壮阳益肾,旨在阳中求阴,阳生阴长,为佐使药。诸药配伍,共奏滋阴清热、除烦安神之效。 滋阴清热,除烦安神。用于肾阴虚所致的绝经前后诸证,症见烦热出汗、眩晕耳鸣、手足心热、烦躁不安;围绝经期综合征见上述证候者。 口服。一次6片,一日2~3次。 1.脾肾阳虚者不宜用。 2.感冒时不宜用。 3.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食物。 4.过敏体质者慎用。 五、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桃仁。 方中桂枝味辛甘而性温,能温通经脉而行瘀滞,是为君药。桃仁味苦甘平,为化瘀消癥之要药;丹皮味辛苦性微寒,既能散血行瘀,又能清退瘀久所化之热;芍药味苦酸性微寒,能和血养血,与诸祛瘀药合用,有活血养血之功,共为臣药。水为血之侣,用茯苓之甘淡性平,消痰利水,渗湿健脾,以助消癥之力,为佐药。以白蜜为丸,取其缓和诸药破泄之力,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之效。 活血,化瘀,消癥。用于妇人宿有癥块,或血瘀经闭,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 口服。一次1丸,一日1-2次。 1.孕妇忌用,或遵医嘱。 2.经期停服。 第六单元中成药应用 GOODGOOGSTUDY 第十节 止带类常用中成药 一、妇科千金片 千斤拔、金樱根、穿心莲、功劳木、单面针、当归、鸡血藤、党参。 方中千斤拔、功劳木清热解毒,燥湿止带,共为君药。单面针、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止带,为臣药。党参益气健脾,促进水湿运化而止带;鸡血藤、当归养血活血,祛风胜湿;金樱根固精止带,共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清热除湿,益气化瘀,止带之功。 清热除湿,益气化瘀。用于湿热瘀阻所致的带下病、腹痛。症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臭秽,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神疲乏力;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炎、慢性宫颈炎见上述证候者。 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 1.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者不宜用。 2.糖尿病患者慎用。 3.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厚味之品。 4.青春期少女、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过敏体质者慎用。 二、花红颗粒(片) 一点红、白花蛇舌草、鸡血藤、桃金娘根、白背叶根、地桃花、菥蓂。 方中一点红、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鸡血藤苦、甘,温,活血补血,调经止痛,舒筋活络。桃金娘活血通络,补虚止血。白背叶根有祛湿、收涩、活血之功效。以地桃花、菥萁祛风活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燥湿止带,祛瘀止痛之功。 清热解毒,燥湿止带,祛瘀止痛。用于湿热瘀滞所致带下病、月经不调,症见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小腹隐痛、腰骶酸痛、经行腹痛;慢性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见上述证候者。 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3次,7天为一疗程,必要时可连服2—3个疗程,每疗程之间停药3天。 1.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妇女经期、哺乳期慎用。月经过多者慎用。 开始做题 咱们优秀 习题1.艾附暖宫丸的君药是 A.艾叶 B.醋香附 C.当归 D.炙黄芪 E.地黄 答案C 2.更年安片的功效是 A.补气养血,调经止带 B.理气养血,暖宫调经 C.活血调经 D.滋阴清热,除烦安神 E.活血,化瘀,消癥 答案D 3.妇科千金片的功效是 A.清热除湿,益气化瘀 B.滋阴清热,除烦安神 C.理气养血,暖宫调经 D.补气养血,调经止带 E.清热解毒,燥湿止带,祛瘀止痛 答案A 4.花红颗粒的功效 A.清热除湿,益气化瘀 B.滋阴清热,除烦安神 C.理气养血,暖宫调经 D.补气养血,调经止带 E.清热解毒,燥湿止带,祛瘀止痛 答案E (5~6题共用备选答案) A.乌鸡白凤丸 B.艾附暖宫丸 C.益母草膏 D.更年安片 E.桂枝茯苓丸 5.治疗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用A 6.治疗血虚气滞、下焦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用B (7~8题共用备选答案) A.补气养血,调经止带 B.理气养血,暖宫调经 C.活血调经 D.滋阴清热,除烦安神 E.活血,化瘀,消癥 7.益母草膏的功效是C 8.桂枝茯苓丸的功效是E 更多内容长按白癜风痒是不是快好啦白癜风药膏有哪几种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nanxinga.com/dnxgx/5258.html
- 上一篇文章: 母婴余仁生保婴丹
- 下一篇文章: 七十六种中药外敷肚脐偏方,非常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