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纪实失眠重症
杨某某,男,61岁。年8月1日初诊。患者自诉晚上感觉身上烧的厉害,入睡困难,彻夜不眠。服前医之方,时效时不效,而效果亦不甚明显,且停药后病情反复,遂慕名前来就诊。 刻诊:患者中等身材,偏壮实,失眠一月余,烦躁,内热,眼睛发红,饮食、二便正常,脉象弦滑,舌淡苔白。辨证为肝郁化火,炼液为痰,上扰心神。治以理气化痰、清肝明目、镇静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黄连6g龙胆草3g竹茹30g枳实20g陈皮15g清半夏15g生甘草10g茯神30g胆南星15g代赭石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白蒺藜30g合欢皮15g夏枯草15g夜交藤30g炒酸枣仁15g生姜6片大枣3枚 7付,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年8月8日二诊。患者反馈服药后失眠有所好转,晚上已能入睡2~3小时,余无其他不适。效不更方,在原方基础上加丹皮、栀子、珍珠母,嘱患者继服7付。处方如下: 黄连6g龙胆草3g竹茹30g枳实20g陈皮15g清半夏15g生甘草10g茯神30g胆南星15g代赭石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白蒺藜30g合欢皮15g夏枯草15g夜交藤30g炒酸枣仁15g生姜6片大枣3枚丹皮10g生栀子15g珍珠母50g 7付,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年8月15日三诊。患者反馈失眠明显好转,唯觉有些胃胀。效不更方,在原方基础上加入厚朴,并加大陈皮的用量。处方如下: 黄连6g龙胆草3g竹茹30g枳实20g陈皮30g清半夏15g生甘草10g茯神30g胆南星15g代赭石2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白蒺藜30g合欢皮15g夏枯草15g夜交藤30g炒酸枣仁15g生姜6片大枣3枚丹皮10g生栀子15g珍珠母50g厚朴15g 10付,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按:失眠归属于中医“不寐”的范畴,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不寐在治疗中有虚有实,虚者多则于心脾两虚、心胆气虚、阴虚火旺;实者可见痰热、实火扰动心神,致心神不安,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 《景岳全书》:云“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所伤,炽痰郁而致不眠者多矣。”清代唐容川《血证论·卧寐》中亦云:“盖以心神不安,非痰即火。”由此可见,痰火是导致不寐的重要病因。 《黄帝内经》中指出“肝开窍于目”,肝火循经上炎则眼睛红肿,痛痒难忍。本案患者脉象弦滑,眼睛发红,自觉晚上身体烧得厉害,为一派实证之象,是肝火内郁、炼津成痰、扰乱心神之证。所以在治疗上用黄连温胆汤,本方载于清代陆廷珍的《六因条辨》中,是由《三因极—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加黄连演变而来。 方中黄连清热化痰、清胆和胃、养心安神,半夏降逆和胃、除湿化痰,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陈皮理气燥湿,茯神健脾渗湿、安神,姜、枣、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 王老师临证善运用此方加减来治疗痰火内郁,扰乱心神的失眠证。此亦有歌诀为证,“心烦失眠头痛眩,胸胁背胀捶打痊。呕逆低热肢麻胀,久病不衰证属痰”。龙胆草苦寒,既能清肝胆实火,又能除肝胆湿热,与黄连相配共清心肝之火。胆南星清热化痰,息风定惊。代赭石性味苦寒平,不仅能清心肝之火,且有镇逆坠痰之效。生龙骨、生牡蛎镇心安神,白蒺藜、合欢皮疏肝安神。夏枯草清肝明目,夜交藤、酸枣仁养心肝之阴而安神。二诊加入丹皮、栀子以加强清泻肝火之力,珍珠母咸寒,入肝肾经,功能安神定惊、平肝潜阳、清热明目。三诊患者胃胀不适,遂加入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并且加大陈皮的用量,目的皆在于行气消胀。 通过这则案例我们可以学习到,对于失眠的治疗,绝不是一方包打天下,要有虚实寒热之别。前医之方,之所以未能奏效,恐其是因为辨证疏忽,墨守成规,而犯虚虚实实之戒。 王老师在治疗失眠时,主要的原则和经验有两条:一是用具有安神镇静的药物,诸如半夏、枣仁、黄精、五味子、夜交藤、合欢皮、珍珠母;二是针对病因治疗,釜底抽薪,因祛则失眠自愈。两种方法针对不同情况,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双管齐下,基本上就能把失眠证解决个八九不离十。(学生王朝写于.8.21) 王幸福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nanxinga.com/dnxgx/4235.html
- 上一篇文章: 近千种中草药的来源汇总,建议收藏
- 下一篇文章: 中药情书送给想要表白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