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心悸医案一则
杨某某,男,43岁,年12月22日初诊。 主诉:反复心悸3年,再发加重2周。 病史:患者3年前下班回家途中突发心中悸动不安,伴胸闷气短,医院急诊科,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西医建议射频消融,患者因不愿承担手术风险,间断口服“胺碘酮”等西药治疗,心悸反复发作不愈,2周前自觉心悸加重,未服药物,今慕名来诊。刻下:心悸阵发,心中烦闷,口干不苦,身困乏力,纳眠尚可,舌红而苔少,脉结代。 处方: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30g生地黄30g太子参20g 麦冬9g酸枣仁15g柏子仁15g 牡蛎25g(先煎)丹参12g苦参20g 凌霄花10g紫苏梗12g 共七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四十分钟温服。 二诊(.12.29):药后心悸发作明显减轻,偶有胸闷,近日着凉而咽中痰阻,舌淡苔厚,脉象转沉。予上方去凌霄花,加柴胡12g、黄芩12g,再进七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01.05):7剂药罢,心悸停止,诉易受惊,余觉尚可,舌淡苔白,诊脉沉。予上方改生地40g,加胆南星6g,续进7剂后心悸未再发。此后守方加减续服1月余,诸症皆消,心悸未曾再发。 按语:心悸者,盖指自觉心中悸动,心脏跳动而形之于外的一种病症。早在汉代张仲景便提出了“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元代朱丹溪言:“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指出心悸之始乃心之气血不足也。询知本案患者平素多病,乃先天不足,加之后天顾护不得法,则阴血不足,心脉不濡养而见心悸;心血亏虚,虚火内扰,亦见心烦;心开窍于舌,阴血不足,血枯津亏,不能上濡于舌,故见口干;阴损及阳,心阳不振,气血周流不畅,机体失养,故见身困;阴血不足,血脉不充,加之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能自续,故脉结代。结合舌脉,辨为心之气血不足,兼有虚火上幡之证,故治当益气滋阴,养血清心,吾师投以炙甘草汤加减。 方中炙甘草为主药,甘缓补脾益气,使气血生化有源,并取“甘守津还”之意以复津液;生地黄滋阴养血兼清热,《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炙甘草益气通脉,利血气而养心,两者用量皆大,方可使效果显著。麦冬味甘微寒,入心胃经,养阴生津,清心除烦;太子参甘润性平,益肺气,补脾土,益气生津,使阴血得复;易大枣为酸枣仁,则强补肝宁心之力;柏子仁甘平而润,养心安神;丹参养血化瘀,凌霄花行血祛瘀,苏梗行气宽中,畅达胸中气机,三药合用理气活血,使补而不滞;《本草新编》言牡蛎“佐之补则补,佐之攻则攻,随药转移,不能自主也。”在此,取其补精敛神定悸之效;苦参味苦性寒,既可清内郁之热,亦可安五脏定志,近代临床研究亦表明其可减少异位心律。诸药合用,集益气滋阴、养血清心、行气活血为一体,共奏安神定悸之法。 二诊之时,患者脉象已复,然因有外感,而致咽中痰阻,胸闷不适,予柴胡、黄芩宣散外邪。三诊之时,患者心悸已止,易受惊吓,故守方加胆南星以定惊安神,药后症缓。续守方加减调治巩固月余而病瘥。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nanxinga.com/dnxdx/8160.html
- 上一篇文章: 帕金森中医怎么治疗有哪些优势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