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近些年,很多人喜欢用密封袋存白茶饼。

早期时候,用的是全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密封袋,属于1.0版本。

后来出于避光性考虑,又出现了牛皮纸的密封袋,属于2.0版本。

现在,随着大家对密封要求越来越高,又出现了“夹心饼干”式的茶饼袋。

外层是牛皮纸,中间是铝箔,内部再覆一层膜,这也是最新版本了。

厚实的密封袋,总会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

并且,封口处是拉链设计,取茶后用力捏紧,似乎就能起到很好的防潮作用。

然而,在村姑陈所认识的朋友里,有太多太多人的好茶,毁在了这一张张看似“密封”的饼袋里。

直到如今,依然有人在踩坑。

比如,昨天有位茶友问,能不能把白茶饼一个一个分别装在茶饼袋里?

简单的一个问题,就把村姑陈给吓清醒了。

回复这位茶友说,最好不要,因为密封性不够。

可对方却说,白茶饼压得这么紧实,也会受潮吗?我听说只有散茶要密封,饼茶可以适当通风,更有利于转化的!

听闻此言,李麻花又是一副生无可恋的模样。

看来,在科普存白茶的这条路上,还有很多误区需要澄清。

白露饼

《2》

首先要知道,一块优秀的白茶饼,是松紧适宜的。

或许是受普洱饼的影响,很多人以为所有的茶饼,都是压得越紧越好,严丝合缝,没有一点空隙。

然而事实是,虽同样属于紧压茶,但比起普洱饼,白茶饼可谓是“松压”了。

拿起一块白茶饼,从侧面观察,会发现它像是一块纹路清晰的千层饼,茶叶与茶叶互相堆叠的痕迹十分明显。

尤其是寿眉饼,因为有了梗的存在,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

叶片之间的缝隙被撑大,白茶饼便不像普洱饼那样,坚实牢固。

它不会太松,也不会太紧,极利于陈化。

立秋饼

在未来漫长的陈化时光里,微弱的氧气不仅会和茶饼表面发生反应,内部也同时进行着物质交换。

如此一来,才能让整体的陈化效果趋于一致。

当然,也存在一些压得非常紧的白茶饼。

因为制作时没有掌握好力度,使得缝隙几乎不存在了,快要被占满了。

故而,只有茶饼表面上的部分能顺利进行转化,而里面的部分,新物质的生成就会变得很慢。

这样的白茶饼,不具有收藏价值。

立秋饼

其次,白茶饼不论压得紧还是松,都需要密封保存。

喜干怕湿,是白茶的天性,这点不会改变。

的确,相比于蓬松的散茶,饼茶接触到空气的面积比较少,但受潮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一天两天变化不大,但一个月、两个月,甚至半年以后,差距就会愈发明显。

长时间将白茶暴露在空气当中,水汽便会渐渐侵蚀茶叶,从外到内,导致整体含水量上升。

如果恰好碰上了高温,超标的温度和湿度,让白茶过度发酵,从微发酵变成重度发酵。

可想而知,品质将会被大大破坏。

尤其在空气湿度较大的南方城市,白茶若没有及时密封,或许一个礼拜以后就会出现明显的变质现象。

原本好好的一款茶,活成了一个悲剧。

《3》

密封袋为什么不适合长期存白茶?

相信很多人去茶叶店的时候,都会发现茶掌柜待客时,是从一个密封袋里取茶。

于是,依葫芦画瓢,也把自己心爱的白茶存在密封袋里。

因为对于茶友而言,茶掌柜是卖茶的,是专业的。

既然水平比自己高,跟着对方来存茶,肯定没问题。

时间一晃过了大半年,等到再次喝茶的时候却发现,袋子里的茶香变弱了,不再是原来那股干燥的、植物的香气。

反倒变成了沉闷的、不干爽的,甚至有点霉霉的味道。

密封袋的封条很容易磨损

再一冲泡,发现汤水也薄了,喝起来非常寡淡。

显而易见,存在密封袋里的白茶,变质了。

虽然还没达到发霉的地步,但香气消散,汤感变弱,品质受损,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其实,密封袋的作用仅限于短时间内密封防潮。

也就是说,它确实能起到存茶的效果,可却是临时的,不能长期存放。

一旦超过两三个月,存在里面的白茶就会变得岌岌可危。

这是因为,带有拉链的密封袋看似防潮,但拉链的部分极其容易老化,最终损坏。

更别说天天取茶、喝茶,高频率地拉开又关上,一个星期开合个十几次。

那么,这个密封袋的寿命将会大大缩短,不出几天,拉链就会失去弹性,密封性急速下降。

换句话说,起不到密封作用,那袋子里的白茶,就时刻暴露在空气中。

空气中的水汽、异味、光照等,趁此机会,干扰白茶的陈化。

最后的最后,白茶就会变成不香也不醇,清汤寡水,稍微闷泡一会儿就苦涩的状态。

所以,用密封袋存白茶只是出于方便,是权宜之计。

既然是短期存茶,就要天天想着把袋子里的茶喝完,省的夜长梦多。

三层包装

《4》

再次声明,不管是散茶还是饼茶,都需要密封存放。

不存在“散茶密封,饼茶通风”这一说法。

更何况,定期通风并不会加速白茶的物质转化,反而是将它推向另一个深渊。

众所周知,白茶是一种微发酵茶。

经过简单的萎凋和干燥后,制作完成便被密封起来,开始自己的后发酵之旅。

不容提前,也不容加重。

外界想当然地以为,只要通过增温增湿来加重白茶的发酵,就能催促茶叶转化。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三层包装

加重发酵的结果是,新的物质还没来得及生成,就被高温高湿大量分解。

有益的物质消散,丰厚的养分渐渐消失,茶叶的品质自然一落千丈。

这种打乱了白茶本身陈化进程的做法,让内质受损,实在是多此一举。

此外,水分含量越高,再加上高温,茶叶的氧化速度确实会加快。

但物质赶不上新生的步伐,反倒是因为温度太高,从而内质流逝,香气寡淡,汤感稀薄。

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白茶陈化得太快、太慢,都不好,在合适的时间转化出恰到好处的风味,才是最佳状态。

所谓加速陈化,不过是商人逐利的说法罢了。

想要存出优质的老白茶,包括优质的散茶、优质的饼茶,关键在于“密封、干燥、避光、阴凉、无异味”这5大原则。

而密封,是一切的基础。

相比密封袋,三层包装法的防潮效果更好,能够起到层层保护的作用。

从内到外,分别是铝袋、食品级塑料袋和标准五层厚的瓦楞纸箱,给白茶带来最好的守护。

如今茶圈里,三层包装法的大名,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北方,我们都推荐大家用这个方法来密封白茶。

只要密封做到位,空气中的水汽就无法进入箱子,被隔绝在外。

当然,也就无法令茶叶受潮,生成巧克力味、酸味、烟味等怪味,更无法影响到茶叶的品质。

越陈越香,不是梦。

隔墙离地存放

《5》

存茶这条路上,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它不难懂,也并不复杂,但需要一颗蕙质兰心。

就像花高价买一件羊毛衫,即使商家没有告诉你怎么护理,也会学着如何养护。

毕竟,是自己真金白银买回来的。

如果洗一次就变形的,不能穿了,那可心疼坏了。

同样的,买了好茶,想要收藏,也要提前了解它的储存方式。

当然,可以一边实践,一边学习。

只不过,盲目地操作很有可能会踩坑,甚至以牺牲好茶为代价。

既然有别人的经验,丰富且完善,又为什么不直接参考呢?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有时候,他人摸着石头过河时所积累的经验,能帮助我们避免很多的“坑”。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nanxinga.com/dnxdx/13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