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壹贰
第三节心衰 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为多种慢性心系疾病反复发展,迁延不愈的最终归宿。临床上,轻者可仅表现为气短、不耐劳累,重者可见喘息心悸,不能平卧,或伴咳吐痰涎,尿少肢肿,或口唇发绀,胁下痞块,颈脉显露,甚至出现端坐呼吸,喘悸不休,汗出肢冷等厥脱危象。西医学中的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心瓣膜病、肺心病等导致的急、慢性心力衰竭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心衰一词最早见于西晋·王叔和所著的《脉经·脾胃病》,曰:“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至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云:“心衰则健忘,心热则多汗”,其所提心衰只是对心气衰微脉象和症状作了部分的描述,与今之心衰病本质相异。现代心衰病相关的症状描述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灵枢·胀论》云:“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素问·痹论》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可见,《黄帝内经》虽未提及心衰病名,但“心胀”“心痹”表现当归属于心衰病范畴。东汉·张仲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心水”病名,《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心水者,其人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与现代医学心衰症状更加契合,受到后世诸多医家的推崇,如《中藏经》云:“心有水气,则身肿不得卧,烦躁……”金·刘完素《河间六书》云:“其肿,有短气,不得卧,为心水”。故“心水”被作为一个特定的疾病病名而沿用。所以,根据临床特征本病可参考中医的“心胀”“心痹”“心水”“水肿”等范畴。 关于其病机描述,《素问·水热穴论》云:“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诸病源候论·心病候》亦曰:“心气不足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痛,惊悸,恍惚……是为心气之虚也”,强调心水以心气虚为本,水饮内停为标。至清代,王清任、唐容川等大力倡导“瘀血”理论,认为“血管无气,必停而为瘀”,“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瘀血化水,亦发水肿”,对心衰病机认识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民国《中医内科全书》进一步提出“心体肿胀”及“心脏本体之阳薄弱”为病之本,开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nanxinga.com/dnxcd/6533.html
- 上一篇文章: 周游谢谢你,卢多维奇伯爵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