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玉一斋”,让我们一起学中医吧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变化而成,原方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则重用四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方名仍称温胆,但功用实为清胆。

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乃温胆汤去大枣、加黄连而成,进一步加强了清胆的作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蒋健,字奕安,号石羽全人,玉一斋主人,上海中医院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擅长中医脾胃病及内科杂症的治疗。

案例一:胃痞案

藩女,47岁,年4月25日就诊。中脘痞闷伴恶心,食后尤甚,舌偏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湿热内阻;清热化湿,和胃消痞;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3g,姜竹茹6g,姜半夏12g,陈皮12g,茯苓12g,枳实12g,青皮12g,枳壳12g,厚朴12g,莪术12g,佛手10g,木蝴蝶5g,苏梗12g,全瓜蒌15g,14剂。5月12日二诊:药后诸症均除。

由于黄连温胆汤主要以二陈汤为底,故首先能够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痰湿(热)中阻证。

案例二:恶心案

蒋女,74岁,年5月23日就诊。恶心,泛酸,胸骨后痞胀难受不适,胃脘上胸骨下处按则嗳气且有声,平素易受惊吓,夜寐欠佳,头晕,两下肢麻木30余年,左下肢肌肉萎缩,右上肢疼痛,其近肩处麻木,口腔右颊内溃疡疼痛,纳呆,舌红,苔黄腻,脉细弦。患有抑郁症,浅表性胃炎伴重度糜烂,腰突症。症状虽多,总以痰热内扰为主线;清热化痰为主;黄连温胆汤合平胃散、半夏白术天麻汤、旋覆代赭汤加减:姜半夏15g,陈皮12g,茯苓15g,甘草3g,竹茹10g,枳实10g,川连3g,厚朴12g,苍术12g,白术12g,天麻12g,旋复花10g,代赭石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石菖蒲12g,煅瓦楞15g,丹参15g,蒲公英15g,7剂。5月30日二诊:患者初诊时本不愿服中药而欲服西药,经劝告先试服中药7剂。今满脸笑容而至,诉诸症均有好转:恶心、泛酸止,易受惊吓好转,睡眠改善,上肢麻木减轻三分之一,能知痒感,口腔溃疡痊愈,胃纳大增。继服原方7剂。

上例虽以恶心为主诉,但从纳呆、胸痞、平素易受惊吓、夜寐欠佳、头晕以及肢体疼痛麻木、苔黄腻等一系列看似互不相关的众多临床表现,可抓住痰热内扰的主线。尤其是胸骨后痞胀难受,按则有嗳气声、不按则无,此乃怪症,提示有胃神经官能症或郁证的可能性。正宜用黄连温胆汤清胆伍以平胃散、半夏白术天麻汤、旋覆代赭汤复方清胆和胃,降逆化痰。药后诸症均除,并且上肢麻木有所减轻,这是经络蕴痰有所减少的缘故。使患者喜出望外。

从以上恶心案已可初见端倪:即黄连温胆汤亦擅长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之痰热互结证,下案更能说明问题。

案例三:不寐案

朱女,57岁,年11月2日就诊。睡眠欠佳数十年,入睡困难,易醒,醒后再难入睡,下肢酸楚,舌质暗红,舌下络脉瘀曲,苔薄黄腻,脉细弦。曾经求治多家中医无果。翻阅前医用药,仅差未从胆胃不和论治。拟清热化痰和胃,养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半夏秫米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黄连6g,枳实9g,竹茹6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2g,北秫米10g,淮小麦30g,大枣15g,甘草6g,酸枣仁27g,夜交藤30g,合欢皮15g,石菖蒲12g,远志6g,丹参15g,怀牛膝30g,7剂。11月16日二诊:服药2~3剂即睡眠转佳,易入睡而不易醒。

本案辨治要点一是苔黄而腻,二是从久病从痰从瘀论治的古训,以痰瘀内扰论处,用黄连温胆汤清胆为主。胆为中正之官,性喜宁静而恶烦扰,受扰则影响睡眠。但与肝胃也有密切关系,胃不和易生痰,肝气郁久化热,均扰胆腑。所以作以上复方治疗。

案例四:眩晕案

吴女,55岁,年12月30日就诊。头晕月余,严重时站立不稳,无视物旋转感,伴胸闷,恶心,嗳气,泛酸,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痰浊眩晕;治宜清胆和胃,化痰祛风;温胆汤加味:半夏12g,陈皮10g,茯苓12g,甘草10g,竹茹10g,枳实10g,羌活12g,独活12g,菊花10g,牛蒡子12g,旋复花10g,生牡蛎30g,泽泻30g,7剂。1月6日二诊:头晕、恶心减而未尽,黄连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半夏12g,陈皮12g,青皮12g,茯苓12g,甘草6g,竹茹10g,枳实10g,黄连6g,天麻10g,白术12g,胆南星12g,全蝎粉1g(吞服),蜈蚣2条,川芎12g,潼蒺藜12g,白蒺藜12g,白芍30g,川贝6g,象贝6g,旋复花10g,7剂。1月13日三诊:头晕几除,偶有恶心,再予14剂。后随访诸症均除。

朱丹溪谓:“无痰不能作眩”,患者头晕兼见胸闷、恶心、泛酸等症,显由痰浊所致。初诊温胆汤加味,清热化痰熄风之力不足;二诊时改用黄连温胆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清胆和胃,并伍以化痰为主的药物,眩晕终除。

综上所述,黄连温胆汤证临床表现多彩,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痰热蕴结的病证,辨证当以舌苔黄腻、脉弦滑、脘痞胸闷、恶心、眩晕以及神经衰弱等症为要点。

(插画·编辑〡芙初亦蕾)

学中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nanxinga.com/dnxbm/6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