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中药你用对了吗上
开心爱学习 昨天给大家介绍了西药中,易混淆的一些药品。那么今明两天,我们给同学们介绍20组常见的易混淆中药品种。今天介绍前10组。准备好了吗?中药二,我们就这样学。 中医药在我国不仅是医疗作用,更和我国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大家学习知识之余,给大家分享一首用中药名做的四季歌,体味中医。 1生姜、干姜、高良姜的区别 生姜 干姜 高良姜 功效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来源 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 相同点 同出一物,均味辛而能温中散寒,治中寒诸症。 均辛热归脾、胃经。功善散寒温中、止痛止呕,治阳虚中寒之脘腹冷痛吐泻。 区别 生姜为当年之鲜根茎。性微温而药力较缓既走表又走里;走表能发汗解表散寒,治风寒感冒轻症;走里能温中止呕开胃、温肺止咳,治胃寒呕吐、消化不良、及风寒咳嗽。此外,习惯认为生姜又能解鱼蟹及生半夏、生胆南星之毒 干姜则为往年之干根茎,性热而药力较强,功专走里,善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治阳虚中寒之腹痛吐泻、亡阳欲脫及痰饮咳喘。 干姜长于温脾阳,高良姜长于散胃寒; 干姜又能回阳通脉,温肺化饮,治亡阳欲脫与寒饮咳喘,而高良姜则不能。 *其他 1.姜皮、生姜衣:味辛;性凉,行水消肿;2.生姜汁:功同生姜,但偏于开痰止呕。3.炮姜:为干姜的炮制加工品功能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4.煨姜:辛,温。和中止呕。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 2川贝与浙贝 川贝 浙贝 性味 甘,苦,微寒。归肺、心经。 苦,寒。归肺、心经。 功效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开郁散结。 清热化痰,散结消肿 相同点 药性均为寒凉,均具清热化痰,散结消肿之功,治痰多咳嗽、瘰(luo)疬疮痈等症。 区别 川贝母偏于甘润,兼能润肺止咳,善治肺虚久咳、燥咳不已;浙贝母偏于苦泻,清热化痰,散结力强,多用于痰热及外感风热咳嗽,瘰疬疮痈等症。 来源 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或梭沙贝母的干燥鳞茎, 前三者按药材性状的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 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 3牛蒡子与牛大力 牛蒡子 牛大力 来源 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大力子、鼠粘子、恶实等 为豆科崖豆藤属植物美丽崖豆藤以根入药 功效 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补虚润肺,强筋活络。 性味 味辛;苦;寒。归肺;胃经。 甘,平。归肺、肾经 用法 3—9g。入煎剂宜打碎,炒用寒性减。 常用量30~60克 注意 本品能滑肠,故脾虚便溏者忌服。 商品中的苦味牛大力,又叫大力牛,是同属植物绿花崖豆藤的圆锥状根。它的根味苦,不呈连珠状,主要产地在广东东部。其功相似。 4草决明与石决明 决明子 石决明 来源 豆科植物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又名草决明。 鲍科动物杂色鲍(光底石决明)或皱纹盘鲍(毛底石决明)等的贝壳。 功效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性味 甘、苦;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咸、寒。归肝经 用法 9~15g 常用量15~30g 5黄芩、黄连与黄柏 黄芩 黄连 黄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用法 3~9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可用酒炒,止血多炒炭用。 2~9g 3~9g,清热燥湿解毒宜生用,清相火退虚热宜盐水炒用,止血宜炒炭。 相同点 均苦寒,而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常相须为用治湿热,火毒诸证。 区别 黄芩归肺、胆、胃、大肠经。 黄芩善清上焦热, 黄连归心、肝、胃、大肠经。 黄连善清心经热和中焦热, 黄柏归肾、膀胱、大肠经。 黄柏善清下焦热 黄连与黄芩又同能凉血,治疗血热妄行证,其中黄芩尚可安胎,治疗热扰胎元之胎动不安;黄柏又能泻火除蒸,治疗肾阴虚、相火妄动之遗精、骨蒸发热、盗汗等。 6柴胡与银柴胡 柴胡 银柴胡 来源 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 性味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效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退虚热,清疳热。 特点 功善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及升举阳气,即为治肝胆疾患之要药,又为治气虚下陷所常用。主治少阳寒热、感冒发热、肝郁胁痛或月经不调、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及疟(nue)疾寒热。 3—9g。解表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用。 本品具有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之长。功善退虚热,清疳热,略兼益阴,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及小儿疳积发热。 3—9g。 7菊花与野菊花 菊花野菊花 来源 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黄者名黄菊花,白者为白菊花。 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豪菊、滁菊、贡菊、杭菊。均以花朵完整、颜色新鲜、气清香、少梗者为佳。 菊科植物野菊等的干燥头状花序。 功效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9—15g。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 清热解毒,疏风平肝。 9—15g。外用适量。 性味 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 苦;辛;微寒。归肺、肝经。 8生地与熟地 生地黄 熟地 来源 及 分类 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茎。 鲜者名鲜地黄,其多汁,苦重于甘,清热凉血生津效佳,热甚伤津者多用;干者名干地黄,其质润,甘重于苦,清热力稍差而长于滋阴,阴虚血热、骨蒸潮热多用。 玄参科植物地黄干燥根的炮制加工品。 性味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 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用法 9—30g。本品寒滑腻滞,故脾虚食少便溏及湿滞中满者忌用。 9—30g。其能膩膈碍胃,故脾胃不健者服之宜慎。宜与健脾胃药如砂仁、陈皮等同用 9大青叶、板蓝根与青黛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来源 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叶片。 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 本品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蓼科植物蓼蓝、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 性味 苦,大寒。归心、肺、胃经。 苦,寒。归心、胃经。 咸,寒。归肝、肺经。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定惊。 用量 9—15g。 9—15g。 1.5—3g。 相同点 来源相近,均性寒,功善清热解毒、凉血,主治温病高热、温毒发斑、丹毒、痄腮、喉痹等。 区别 1.大青叶大寒,苦,善凉血而消斑,温毒发斑最宜;又治口舌生疮等。 2.板蓝根苦泄性寒,善解毒散结利咽,大头瘟及痄腮最宜。 3.青黛咸寒,亦善凉血而消斑,除温毒发斑宜用外,又善治血热吐血、衄血;还能凉肝定惊,治肝火犯肺之咳痰带血,小儿惊风、热疳;外用能收湿敛疮,治湿疹、湿疮等。 10牛黄、硫磺与雄黄 牛黄 硫磺 雄黄 来源 牛科动物牛的胆结石。 天然硫磺矿的提炼加工品。 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的矿石,主含二硫化二砷。 功效 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外用杀虫止痒,内服壮阳通便。 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定惊。 性味 苦;凉。归肝、心经。 酸、温。有毒。归肾、大肠经。 辛、苦、温。有毒。归心、肝、胃经。 用法 0.2~0.5g,入丸散剂。 外用适量。 内服1~3g,炮制后入丸散。 外用适量,涂擦或烧烟熏。 内服0.05~0.1g,入丸散。 外用适量。 四季歌一首用中药名称写成的“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注:此为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巧妙的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充满情趣。体会四季美景的同时,还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对于我们从事中医药的同学是很好的启迪。 但学习融入乐趣,学习就会越来越快乐! 开心药师的理念: 实现药师梦想!学出自己的精彩! 开心药师,专注药师成长 中药 西药 鐧芥鐤梾鑳芥不濂藉悧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鍘诲摢涓尰闄㈡渶濂?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nanxinga.com/dnxbm/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