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例病人谈学习中医的几点体会
首先感谢徐芳老师安排这次病例分享,也谈一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 在此也要感谢宋柏杉老师、马新童老师、张立山老师及群里的各位老师,本人在群里每次听各位老师讲课都受益非浅,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通过这次病例分享,一是想和大家认识并介绍一下我自己。二是想通过这两例病例分享,谈一谈自己近年来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多多给予批评。 先做自我介绍,本人医院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工作,我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是在一块儿的,我在此工作已有六年。最开始专科的时候,我在泰医上的西医,由于母亲一直从事中医针灸工作,所以打小对这个中医也有一定的情怀。毕医院,经济效益不好,自己认识到要学点东西,就参加了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函授本科中医学。通过学习,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就努力考取了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内科研究生。 研究生期间,主要跟着宋绍亮老师从事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性疾病工作。宋老师非常重视中医经典学习,由于自己基础差,学习西医的知识较多,对宋老师的中西医辨病、辨证治疗风湿病只是有个初步了解。 去年开始,本人有幸加入精诚中医学会,听了宋柏杉老师、马新童老师等各位老师的讲课,感觉相见恨晚,这么多的中医同道,跟着这么好的老师学习,感觉很荣幸,也很感恩这次交流机会。 现在我就讲一下这两例病人,实际上这两例病人都与宋柏杉老师的治疗有关。第一位病人是我的岳母,我打电话咨询请教过宋老师。 第二位病人是前一段时间(国庆节)我去了宋老师那里一趟后,跟宋老师门诊一天半时间碰见的病人。其实,宋柏杉老师在工作群里也提到过,我还做了反馈,下面,我分别讲述这两例病人。 我岳母,79岁,因反复意识模糊不清1周,加重伴不能进食1天。发病时(年5月),我刚好不在家,听爱人最初表现是进行性记忆障碍,精神衰退,言语不清,左侧肢体偏瘫,肌张力稍高,然后逐渐不能自行行走,长期坐卧位,渐渐身体易向左侧倾斜。1天前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四肢软瘫,双手稍凉,口唇紫绀,舌暗苔黄燥,不能进食,脉家人摸得说不大容易触及。3医院诊断为动脉硬化性脑病史。 病人发病第3天时,我刚好听了马新童老师讲课的大温脾丸。结合家人的描述,尽管当时对舌脉了解不够,初步考虑一派虚证,但还是比较莽撞的用了大温脾丸2剂。听家人说,药后病人意识稍有好转,颈部四肢的软瘫症状似也有好转。 5月27日,病人忽然病情加重,呼之不应,不能进食。家人急忙叫当地医生处理,认为没有有效治疗手段。由于我岳母医院住院主要考虑动脉硬化性脑病、腔隙性脑梗塞,且当时三大常规、生化检查等各项检验除心肌酶谱稍高一点儿外,其它都在正常范围。所以,当时我也是束手无策。 因为在群里经常听宋柏杉老师讲课,5月27日18:45就给鼓起勇气给宋柏杉老师打一个请教电话。当时我把情况给宋老师进行了简单介绍,宋老师问了舌象、脉象与大便的情况,宋老师认为我把问题弄反了,应按中风论治,建议使用星蒌承气汤加减,由于我对这个方子应用不多,宋老师还帮我指出了具体方药和剂量,方子如下: 全瓜蒌15g、胆南星15g、石菖蒲15g、地龙10g、丹参15g、郁金10g、枳实10g、厚朴10g、大黄10g、芒硝5g。水煎服毫升。分早中晚三次服用。 5月27日晚上嘱咐我爱人就给病人小勺一勺一勺的喂,喂进去大约ml!患者第二天大便一次,量多,秽浊之气比较重。且患者意识转清,能少量进食米粥。(家人都非常高兴,认为是我救了岳母的命。当时我跟家人说,方子是我请教宋柏衫老师指导的,在此要特别感谢宋柏杉老师。) 继后继续使用上方,并根据大便情况加减芒硝的用量。两周后病人精神明显好转,肢体活动基本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语言功能也较前有所改善。两周后,酌情加了黄芪30克、葛根60克,隔日服用约半月,病情进一步好转。目前患者虽然不能行走,但基本情况良好,家人可推着患者四处转转。 该病人的治疗,我考虑为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大黄荡涤肠胃、通腑泄热,芒硝咸寒软坚,枳实、厚朴宽满泻痞,郁金、石菖蒲痰醒神开窍,丹参、地龙活血通络,整方通过大便得下,浊气下降、清气上升,兼顾气血津液,使病人气血得顾、神明得清。 当天发病前的情况:口唇紫暗,舌质暗红,舌苔黄燥;右边2张是治疗1个月之后状况,舌苔转薄、舌质红润、口唇无紫绀,精神较可。 下面说第二个病例。第二个病例前一段时间宋柏衫老师在群里共享过,当时我跟诊。老年女性患者,年10月12号就诊于宋老师门诊。当时就诊的情况是心慌、心烦、气短、口干口苦、口渴饮水、反酸烧心、呃逆、入睡困难、双目流泪,眼眵多,吃冷东西易胃疼。大便较稀,一日2次,小便黄,口唇紫绀,舌质暗,苔薄白,脉左关沉。既往有肺心病和心衰的病史。 当时宋老师处方四味:大黄、黄连、黄芩、炒薏仁各18克。 诊时该病人症状比较多,有热症也有虚证,脉象我摸着两脉有点弦滑重按无力。由于我对脉诊也是初学,自己没什么经验,看着宋老师的处方也感觉不是很敏。热心的宋老师于是诊后,结合这个案例,就给我又讲了一遍内伤的诊疗模型,使我收益非浅。 后来,宋老师在群里给我反馈了该患者治疗情况,经前方治疗后患者胃疼、烧心、反酸、口苦口渴、流泪诸症均减轻,睡眠也明显好转,口唇紫绀也好转,舌淡暗苔薄白,脉左关偏弱。宋老师又处方:大黄10g、黄连10g、茯苓18g、黄芪18g。病愈。 现在我通过这两例病人谈谈个人对内伤模型治病的理解。 第一例病人主要是胃气不降、心火亢盛,右路环节出现了问题。浊气不能下降,清气则不能在左路上升,以致整个气机都是一个闭塞的状态,阳明经上冲脑络,所以出现神志不清的病变。 星蒌承气汤内含承气汤,瓜蒌、胆南星加强清热祛痰,石菖蒲、郁金醒脑开窍,同时祛痰作用,地龙、丹参祛瘀血,全方兼顾气机与津液,使大便得通,气血津液运行正常,病人效果较好。 第二例病人,宋老师的治疗真是四两拨千斤。宋老师当时认为该病人问题出在心火位。大黄黄连泻心汤,我查阅了一下是治疗心下痞的。宋老师通应用这个方子又加了黄芩和炒薏仁,使心火右路得降,患者症状减轻自然就比较快。 二诊宋老师变方,我考虑是病人的热减轻,脉左关偏弱,左侧肝升动力变弱,加茯苓健脾利水,黄芪主升,有利于患者恢复。 由于本人中医基础比较薄弱,以上解释可能解释得很不到位,还请宋老师多理解,并批评指正。 下面,谈一谈我自己学习中医的几点体会: 第一、中医的疗效不容置疑,我们中医人应该有这个自信 我在临床虽然从事西医比较多一点,但现在也碰见了很多的瓶颈,很多疾病西医就是照搬指南,可以说是一个指南包打天下,只要是这样的病人一律使用这个治疗方案,病人的预后可能是有一部分是好的,还有一部分的效果不好,所以说有时候无从下手。 实际上,中医更接近个性化治疗。中医根据每个人体质、疾病证型的不同,实行个性化治疗,效果是往往非常好,群里的宋老师、马老师、张老师,还有各位老师讲的很多典型病例,效果非常好。尤其在宋老师那里看到他的病人,他的那个处方都是实事求是的,我是很受鼓舞。 第二,我觉得学习中医,我们需要三位老师 这三位老师,第一个就是我们的病人,病人带来的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去思考查书,拜访老师甚至跟踪病人,病人能教给我们许多原来不会的东西。我个人喜欢跟踪病人,与病人互相留下联系方式,继后问病人你在哪里治好的,用的什么办法开的什么方子。这样无形中病人教给了我们很多的东西。 第二个老师就是我们的中医经典,这是老师们在群里反复强调的,尤其我们的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辅行诀等一些典籍,应该好好的研读,这是一个学好中医的必须门径。 古人写的经典,不像现在一样多数是为了评什么职称,那时候写的经典都是用竹子刻的,要花费很大的精力,甚至毕生的精力去写一本书。他们秉承的是真正的对中医负责、后世负责的态度。我们应该认真的研究经典,从经典入手才是我们学好中医的必经之路。 第三位老师我认为是明师。这个明是明白的明,而不是那个姓名的名。我觉得真正明白的老师就像宋老师一样,他教你的是不仅仅是一个方子,或者一个经验,他教给你的是一套思路或是方法学。这样你能够进入门径,能够灵活和活学活用,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好中医。 第三、谈一谈对非其人勿受、非其真吾传的理解 目前中医的形势比较好。学习中医的人,可以说是比较多,也算是中医热吧!现在找一个什么样的学生?或者说能教会什么样的人。我觉得老师应该是有要求的,他首先应是真正的喜爱中医,真正的能想用中医为病人解决问题,真正的想发展中医。这个人并不一定非要有很高的学历,关键在于要有一定的悟性。古人讲非贤勿传,即如果你教的这个人不是贤达之人,或不是很有悟性的人,他可能掌握不了中医的真谛,也就可能治病效果不好,也就不利于中医的发展,甚至产生不好的后果,也是一种对病人不负责的表现。 上次在宋老师那里学习时宋老师说的一句话,我感触很深:治病容易治损难,治药毒更难。也就是说你如果有了正确的方法去治疗疾病的时候,往往这个治起病来还是比较容易的。如果你掌握的方法不得当,你不是给病人解决问题,反而给病人增加了损害。甚至你用的药物对病人产生的药毒,给病人带来了身体上的巨大痛苦,给病人的经济上带来了一定的损失,这都是要不得的。 第四、我再谈一下我对宋老师内伤诊疗模型的理解 我是这样理解的,这个五脏系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系统。如果你的基础好可能理解的更深刻一些,你的基础差一点也没有关系,也可以通过学习这个内伤诊疗模型,对你理解和治疗疾病有一定的帮助。 五脏系统包括形气神,涵盖经络气血津液四肢孔窍,内容很广。临床实践中,我们应不断加强理解与领悟,发扬光大,并应用该系统不断指导我们实践,不断提高我们的中医诊疗水平。 实践中,切忌生搬硬套,应该注重把握病人的病机,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宋老师用药物是非常精准,用的药物药量非常少,但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这是我亲眼看到的。 第五、我说一下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可能与个人学习西医的病理生理比较多,尤其是临床在重症工作中,西医很多病人是通过病理生理的变化来掌握病人的内环境等情况,才能够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理论体系非常完备。平时我们讲的理法方药,我认为这个理应该是大于法,然后法大于方,方大于药,这么一个次序。《内经》里讲的非常充分,天地人相参,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法要讲法理。方要考虑古人是怎么组方?这个原理是什么?他是依据什么样的原理和方法去组这个方?药要考虑他是用的什么的药理,这个药的作用方向。 第六、学习中医应该朔根求源 精心的研读我们的经典,不要图多,宁涩勿滑,在临床上小心求证,有了心得,真诚交流。这点我觉得精诚中医学会就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由于参加西医的学术交流会比较多,西医这方面我觉得应该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他们很多的先进经验和治疗进展都及时的交流,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提高诊疗水平。 在此,再次感谢徐芳老师,为我们群做的无私奉献,感谢宋柏杉老师、马新童老师、张立山老师为我们建立这样一个学习的好群,能够让大家互相学习、真诚交流的好平台,感谢大家,谢谢! (校对:湖南省第二人民中西医结合内科,江志超,副主任医师)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nanxinga.com/dnxbm/1366.html
- 上一篇文章: 长沙市天心区大托村卫生室携手恒金中医堂湖
- 下一篇文章: 冠心病的症状和调理注意事项内含更多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