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橘皮的使用方法看这篇就够了
橘皮,这一味常见的中药材,拥有着祛痰润湿的神奇功效,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橘皮,又名陈皮,它的味道苦涩而辛辣,性质温和,归入肺、脾经。它的作用在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对于治疗脾胃气滞、呕吐、呃逆、寒痰咳嗽、胸痹等症状有着显著的效果。《神农本草经》中对橘皮有这样的记载:“主胸中瘦热逆气,利水谷”。而《药征·卷下》则认为橘皮“主治呃逆也,旁治胸痹停痰”。在中医临床中,橘皮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用于治疗各种气滞证、湿痰咳嗽以及呃逆等症状。橘皮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理气作用,能够调畅一身之气。在上焦,它可以治疗肺气郁滞引起的胸闷气短等症状,常常与枳壳、厚朴、桔梗、郁金、檀香、薤白等药材同用;在中焦,它可以治疗脾胃气滞引起的胃腕胀满或胀痛等症状,常常与苍术、厚朴、枳实、半夏、茯苓、炙甘草等药材同用,如平陈汤;在下焦,它可以治疗大肠气滞引起的腹胀等症状,常常与厚朴、木香、乌药、枳实、炒莱藤子、焦槟榔等药材配伍使用。此外,橘皮还可以利用其良好的调畅气机的作用,治疗肝胃气滞引起的胃脱胁肋胀满等症状,常常与柴胡、青皮、香附、川芎、枳壳、川棟子、延胡索等药材配伍使用,如柴胡疏肝散。由于橘皮药性平和,大凡闷胀、疼痛、情绪不快之气滞证,皆可考虑选用。 在临床使用滋补药如参、苓、术、草、熟地等时,我们可同时酌配橘皮等性善流动的药材,以理气调中,防止滋补药滞碍胃气。我个人在临床实践中,常常效仿李东垣的做法,将橘皮与木香、砂仁配伍使用,以健胃消食,效果显著。这就是橘皮的神奇之处,它不仅能够治疗各种疾病,还能够提高其他药材的疗效,真正实现了中药的相辅相成。 陈皮,这一传统中药材,自古以来便在中医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燥湿化痰、理气健脾的特性,使其成为治疗湿痰阻肺咳嗽、痰多色白等症状的良药。在临床上,我常常运用陈皮与半夏、茯苓、炙甘草等药材配伍,形成经典的二陈汤,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当面对痰多味咸的患者时,我会加入熟地、当归以调和;胸闷者则辅以桔梗、枳壳;痰黄者则加入枳壳、竹茹、胆南星等,以达到清热化痰的目的。针对顽固性咳嗽、查无表证的患者,我常用二四贞元汤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其中,“二”指的是二陈汤,“四”则是医圣张仲景治疗咳嗽常用的四味药:细辛、半夏、五味子、干姜。而“贞元”则是指张景岳的贞元饮,由熟地、当归、炙甘草组成。这一方剂的具体组成为:法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细辛、干姜、五味子、熟地、当归,水煎服。此外,陈皮对于呃逆的治疗也有着显著的疗效,尤其对于顽固性呃逆。逆呃逆,即现代医学所说的膈肌痉挛,古人称之为啰。陈皮味苦能降,入脾胃经,具有降逆和胃的功效。《金匮要略·呕吐啰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就有记载:“啰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我曾用橘皮竹茹汤治愈了一位呃逆年余的患者,处方为:陈皮、竹茹、生晒参、旋覆花、代赭石、法半夏、干姜、丁香、柿蒂、沉香粉(分冲),芡实、肉桂、炙甘草,生姜、大枣为引。患者服药1剂后,呃逆明显减少,3剂后呃逆停止,续服3剂以巩固疗效。这一案例充分证明了陈皮治呃逆的显著效果。在临床上,我也曾遇到一位呢逆患者,初时使用陈皮进行治疗,但疗效平平。后来患者因工作繁忙,急于出差,便将两剂药并为一剂服用,结果竟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使我深刻体会到,陈皮降逆止呢的用量需大,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正如《金匮要略》中的橘皮竹茹汤中,陈皮的用量剂量相当大。因此,我在临床实践中,常常参考仲景药法,大量使用陈皮,以期望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橘皮,这寻常之物,在岁月的沉淀下却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古人有言,“橘皮以陈久者良”,意指存放时间久的橘皮品质更佳。现今,临床多以生品入药,但古老的《本草纲目》中却另有见解:“入和中理胃药则留白,入下气消痰药则去白。”这里所说的“白”,实指橘皮内层的瓤,其用法之精妙,值得我们深思。橘皮的采收时间也对其功效有着深刻的影响。当橘皮还未成熟时采收的,称为青皮;而成熟后采收的,则名为陈皮。这两者虽然都能行气,但青皮力猛,主要作用于肝经,疏肝破气是其独特之处,但需注意,有汗者不宜使用。而陈皮则力缓,主要作用于脾经,擅长理气调中,燥湿化痰。古时的补剂涩剂,常常佐以陈皮来利气,防止其滞碍胃气。青皮擅长作用于下,善于消除中下焦的气滞;而陈皮则擅长作用于上,善于调理中上焦的气滞。这便是二药之间的区别。《中国药典》对陈皮的常用量有着明确的规定。现代研究更是揭示了陈皮的多重药理作用,包括祛痰、镇咳、平喘、抗溃疡、双向调节胃肠平滑肌运动、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强心、减少肾血流量、减少肾容积、抗流感病毒以及降低胆固醇等。这些研究成果,让我们对橘皮这一寻常之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nanxinga.com/dnxgx/12994.html
- 上一篇文章: 低血压病的辨治要诀常航居士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