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酸专题,临床医生不要缺席
和胃制酸常用方药心得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而东垣辨曰:“吐酸不仅属热,也属寒也。”临床中,凡寒、热、湿、食、痰火均可致酸,而嘈杂酸甚者必有热火。且酸多者,多与肝火有关。因肝之在味为酸,肝热犯胃则吐酸也。1、左金丸处方:吴茱萸2g、黄连10g。功效:疏肝清热、制酸止吐。主治:胃及十二指肠炎症、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临床有胃痛、呕吐、泛酸等症。方解:吴茱萸辛、苦,性热。有温中止痛,疏肝理气,和胃止呕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解痉止痛、抑制胃运动而止呕止吐、抗溃疡并抑制胃酸的作用。黄连苦寒,清胃热并燥湿,泻肝、胃之火并解湿热之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具有消炎、抑制渗出、抑制幽门螺杆菌、抗溃疡、调节胃运动、解痉止痛等多方面的作用。两药同用,疏肝郁、泻肝火、清胃中湿热、降逆止呕、止痛制酸。吴茱萸辛热,黄连苦寒,一辛一苦,中医称为辛开苦降或辛开苦泻。而且一寒一热,寒为主,热为辅,称为寒热反佐,吴茱萸反佐黄连。加减:胃痛甚者,加陈皮、佛手、白芍等,以加大理气止痛(解痉)效果; 胃热甚者,选加黄芩、蒲公英、栀子、金银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以增强清热抗菌力度; 酸甚者,可选加高良姜、黄芩。 2、姜连汤处方:干姜、黄连。功效:辛开苦降,泻热消痞。主治:慢性胃炎、溃疡、肠炎属于中焦,寒热互结者。症见心下痞满,泛酸或嘈杂,或肠鸣腹泻。方解:此对药是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清热消痞、调整胃肠功能、消炎解痉制酸止痛的较好对药。3、瓦楞汤 处方:煅瓦楞子30g,元胡30g,炙甘草10g。功效:消痰化瘀,制酸止痛。主治:各种胃炎、溃疡病之胃酸过多,表现为烧心或泛酸或嘈杂。寒热虚实皆可用之。4、乌贝散处方:乌贼骨、浙贝母(也有用川贝母)。功效:消痰散结,制酸止血。主治:凡消化不良、胃炎、胃溃之胃酸过多,症见烧心或泛酸,或嘈杂,不论寒热均可用之。5、乌楞汤处方:乌贼骨、煅瓦楞子。功效:散结消痰,制酸止血。主治:胃病酸过多者,不论寒热皆可用。方解:二药均含大量的碳酸钙,为碱性药物。故能中和酸,有较强的制酸作用。6、茱连丸处方:吴茱萸、黄连、黄芩、苍术、陈皮。功效:疏肝清热,除湿和胃,制酸。主治:湿热吐酸。方解:方中苍术燥湿,湿除不生热;陈皮行气,气行不生郁;黄芩、黄连清热泻肝火,热去不吐酸;吴茱萸疏肝,温中降逆,辛热也制黄芩、黄连之苦寒。7、曲麦平胃散处方:平胃散加神曲、麦芽。功效:燥湿消食制酸。主治:宿食不化,吞酸呃臭。方解:《医方考》:“食经宿而不化,有热则令人吞酸,无热则但呃臭而已。”8、火郁越鞠丸处方:苍术、香附、川芎、青黛、栀子。功效:行气解郁,清热制酸。主治:气郁化火之吐酸。方解:苍术、香附、川芎,用解诸郁,尤解气郁;青黛、栀子,清热泻火。9、茱萸六一散处方:滑石6g、甘草1g、吴茱萸1g。功效:清利湿热制酸。主治:湿热所致之吐酸。方解:滑石,淡而寒,清利湿热;吴茱萸,辛热为其佐,疏其肝;甘草性温气平,和中泻火。三药合用,共奏清热去湿、和中制酸之效。10、痰火越鞠丸处方:海浮石、胆南星、瓜蒌仁、青黛、栀子、苍术、香附、川芎。功效:除痰泻火,行气解郁,制酸。主治:痰火引起的嘈杂。方解:嘈杂者,痰火内动也,令人不安。方中海浮石咸能软坚祛顽痰;胆南星,燥可祛湿痰;瓜蒌,苦可下逆痰;栀子、青黛,苦寒清热泻火;苍术、香附、川芎,行气解郁。合用共奏除痰泻火,行气解郁、制酸之效。本文摘自《刘文峰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治胃酸还有: 败酱草、蒲公英等。 此法,又不妨一试! 刚刚还读到一个柴芍护膜汤,分享给大家。 柴芍护膜汤 单兆伟 组成:柴胡5克,黄芩10克,法半夏6克,太子参15克,生甘草5克,白芍15克,炒枳壳10克,煅乌贼骨15克,白及10克,木蝴蝶2克。 功能:疏肝和胃,制酸护膜。 主治:反流性食管炎之肝气郁结、胃失和降证,胃镜检查可见食管黏膜损害(炎症、糜烂、溃疡)之象。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轻清升散,黄芩清热,苦寒清降,二者一升一降,共同调畅气机;法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太子参益气生津,可防半夏之温燥伤津;生甘草益气清热,祛痰利咽,调和诸药;白芍养肝柔肝;枳壳理气除痞,化痰散结;木蝴蝶、煅乌贼骨制酸护膜,其中木蝴蝶还可疏肝利咽,煅乌贼骨还可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白及止血生肌,合煅乌贼骨共同促使食管黏膜修复;诸药配伍,升降有序,燥润相济,寒热平调,共奏疏肝和胃,制酸护膜之功。 柴芍护膜汤是由经方小柴胡汤、四逆散加减而成,但在临床应用时并未囿于上两首经方方后加减法的运用范畴,而将方中太子参、甘草、炒枳壳等药也进行了临证变化。太子参亦可用党参、生晒参、红参、西洋参等药替换,甘草可根据病情需要而选用生甘草和炙甘草,腹胀甚者炒枳壳亦可改为炒枳实,半夏可根据炮制作用不同而选用法半夏或姜半夏。 加减:反酸有痰热者,加浙贝母、煅瓦楞子、海蛤壳,三者既可制酸护膜又可化痰;肝火旺者加左金丸泄肝和胃;脾胃虚寒之嗳气胀满较甚者,改太子参为党参,加用青陈皮以消胀,甚则加附子以温中散寒除满;湿热中阻者,加黄连、泽泻、茯苓、青陈皮上下分消,取东垣中满分消丸之意;属食积者,加用炒谷麦芽、炒莱菔子、炙鸡内金、神曲、山楂等消导之品;胸痛、胃脘痛甚者,加延胡索、郁金、九香虫等;大便干结难解,加莱菔子、决明子;便溏腹泻者,加炒山药、葛根、神曲、荷叶升清止泻;咽部异物感者,加藏青果、桔梗利咽化痰;吞咽不利者,加急性子、鹅管石、威灵仙、王不留行等宣通食管之品;内镜下见黏膜糜烂出血,或黑便者,加三七粉、白及研粉,以藕粉调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nanxinga.com/dnxdx/10053.html
- 上一篇文章: 10种用于祛火失眠多梦盗汗头晕耳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