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陳湯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

理气和中兼燥湿,一切痰饮此方珍。

二陈橘半茯苓草,生姜乌梅不可少,

治风治肺又治胃,随证加减记心牢,

风加南星白附子,热加芩连寒桂姜,

气和四七郁香附,重视变化效最好。

(四七”即“四七汤”,也就是半夏厚朴汤)

傳統醫學:

辨证

痰濕證,咳嗽,痰多色白,易于咯出

胸膈痞悶,惡心嘔吐,肢體倦怠,或頭眩,心悸,舌淡,苔白膩或厚,脈滑。

二陈汤治疗的痰湿在肺,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有形之痰。

比如,遇见西医所说的慢性支气管炎,以及支气管哮喘这样的病证,通常情况下,要问病人一句吐痰的颜色?

痰多,色白。

就可以把它辨为痰湿,也可以在痰湿证之间,加一个“寒”字,

即寒湿痰证或痰湿寒证。

現代醫學:

对症

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心肌缺血,高脂血症等臨床符合痰濕證者。

對腸胃平滑肌蠕動呈雙向調節,抑制支氣管平滑肌痙攣,調節內分泌、抗心肌缺血、降血脂作用

本方主要針對痰湿阻滞,气机不利證

痰濕蘊肺,肺氣上逆,則咳嗽,痰多色白,易於咯出。

痰濕壅遏胸中氣機,則胸膈痞悶;

痰濕阻遏胃氣,濁氣上逆。則惡心嘔吐;

痰濕阻滯經氣,則肢體倦怠;

痰濕上蒙清陽,則頭眩;

痰濕肆虐心神,則心悸;

舌淡,苔白膩,脈滑,皆為痰濕內蘊之征。

治當: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g,白茯苓9g,甘草(炙)4.5g。

上药?咀,每服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方中:

半夏,辛温而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

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

君臣相配,寓意有二:

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

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

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

佐以:

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

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

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祛痰药與理气药配伍,气顺则痰消;

燥湿药與渗湿药配伍,使痰湿从上下而去;

燥湿药與生津药配伍,使痰湿去而阴津生。

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折叠

若风痰者,加白附子,胆南星,天麻,僵蚕,化痰息风止眩

若热痰者,加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祛痰

若寒痰者,加干姜,桂枝,细辛,溫阳化饮涤痰

若食化痰者,加神曲,莱菔子,消食化痰

若气痰者,加香附,枳实,理气行气化痰

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折叠

注意事项:痰热内盛者慎用本方。

1.导痰汤(《济生方》)半夏汤洗七次,四两(g)天南星炮,去皮橘皮枳实去瓢,麸炒赤茯苓去皮,各一两(各30g)甘草炙,半两(15g)。父咀,每服四钱(12g),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食后。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主治:痰厥证。头目眩晕,或痰饮壅盛,胸膈痞塞,胁肋胀痛,头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坐卧不安,舌苔腻,脉滑。

2.涤痰汤(《证治准绳》)南星姜制半夏汤洗七次,各二钱半(各7.5g)枳实麸炒茯苓去皮,各二钱(6g)橘红一钱半(4.5g)石菖蒲人参各一钱(3g)竹茹七分(2g)甘草半钱(1.5g)。上作一服,水二锺,生姜五片,煎一服,食后服。功用:涤痰开窍。主治:痰迷心窍证。心悸怔忡,或头晕目眩,舌强不能言,舌淡苔腻,脉滑。

二陈汤、导痰汤与涤痰汤均能治疗湿痰证,二陈汤是治疗湿痰证的基础代表方,导痰汤组成是以二陈汤为基础方又用天南星、枳实,以增强理气化痰作用;而涤痰汤则是以导痰汤为基础方又用石菖蒲、竹茹、人参,兼有益气开窍作用。

汪昂:“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而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医方集解》)

欢迎各位读者,同道,老师分享,指正。

版權聲明:

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註明出處。

投稿建議請至: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nanxinga.com/dnxcd/9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