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话临床哮喘辨证论治王文鼎张泽生顾
王文鼎临证心法 王文鼎(-)主任医师,四川江津县人。曾先后担任卫生部顾问、全国中医学会筹委会副主任、中医研究院内科研究所副所长、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理事等职。擅长中医内、儿科,善治杂病。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临证心法颇深。李兴培所整理的王氏诊治哮喘经验认为,哮喘有新、久、虚、实之分。新喘,实喘责之于肺,有邪即为实;久喘、虚喘责之于肾,无邪为虚。初起多系感寒而发,急则当治其标。对脉促数而喘者,轻则半夏厚朴汤加减,重则越婢术夏汤增损(麻黄、生石膏、半夏、炙甘草、白术、生姜、大枣、厚朴、细辛、五味子);胸腹胀满者,厚朴麻黄汤主之;痰饮较甚,喉咽痰鸣如水鸡声者,射干麻黄汤甚佳;寒包火者,迳用麻杏石甘汤或白果定喘汤;兼烦躁者,大青龙汤加重石膏;表寒里饮,咳唾白色泡沫状痰,小青龙汤最为合拍。惟以上方剂中,举凡姜(干姜或生姜)、辛(细辛)、味(五味子)配伍并用者,3药一定要等量,倘耽心细辛量大,小量投服之,其效立减。要知所谓“辛不过钱”之说,系指细辛入散剂而言:复方汤剂内每剂酌用细辛6~9克,煎取日2~3次分服,多无大碍,反具顿挫病势之殊功。 王氏认为,及至哮喘中期,有虚有实,即本虚标实,此时三拗汤、大小青龙汤及射于麻黄汤均不相宜,后世以人参定喘汤、人参麻黄汤皆标本同治之方,可不受季节气候的影响。但见脉上部浮数,下部两尺沉细,为上盛下虚,以下虚为主,治宜大补肺气、纳气归肾,予全真一气汤衍化方:药用人参30~60克(或潞党参60~90克),熟地黄30克,麦门冬15克,山茱萸12克,怀牛膝10克,白芥子6克,生姜5片,五味子3克。 王氏曾用此方治愈或控制多例此型多年哮喘患者,如1例年仅20岁,病程17年的女性支气管哮喘患者,经此方治疗月余,竞获近期控制的良好疗效。人参小剂量应用其性上浮,大剂量应用则下沉。半虚半实用人参定喘汤,为人参与麻黄同用即此意。 后期痰如泉涌的哮喘,王氏用桂附地黄汤,以温化痰饮,填补下元。久虚之体,每多中州运化失职,痰涎滋生不已,若不及时采取对应措施,渐至正气虚甚,则肾水上泛,龙雷之火上亢,终至毙命。后期肺脾肾俱虚之哮喘,人参、熟地黄既治其本,亦为上好之化痰药。久病暴喘,用蛤蚧尾0.2克研末顿冲,劫喘甚效。平素每日佐食蜜炙核桃3~5个,对治疗虚喘颇有助益。病情得以控制后(静止期),先投肾气丸加沉香、五味子以纳气归根;继用脾肾同治法,晨服五味异功散或六君子丸,晚暇肾气丸,以扶正培本,巩固疗效。 “三分医药,七分调养”,哮喘亦概莫能外者。王氏告诫,一要知宜知避:预防感冒,以免外感引动内饮;盐哮糖哮之人,要忌食糖、盐。二要适其劳逸:过劳和久卧皆可伤气,故须劳逸适度;久哮之人,尤应远房帷,以顾护本元。三要节其饮食:以清淡为佳,膏粱厚味足以导致湿热,皆宜制节之。 张泽生临证心法 张泽生(-)主任医师,江苏省丹阳人,著名中医内科专家。诊治哮喘之心法,《张泽生医案医话集》撰述介绍如下。张氏认为,哮喘临床表现每因气候变化、地区不同而各殊,有的至初冬西北风一起而触发,至翌年春夏,不治而愈,若此者多属寒证;有的至夏天随气候炎热而触发,多属热哮。偶有随地区而触发,如有人在某地常发,到他乡则不发;也有不分季节,四季都发。临床上寒哮最多,寒包热的也不少,纯属热哮较少见。 凡属寒哮,以小青龙汤为主方,在运用时可加大温药剂量。因宿旧之寒疾,痼结于肺,非大温不化。通过实践,桂枝、麻黄可用各9克,细辛亦可增至4.5克;五味子与干姜同用,一开一合,可防止辛散过甚之弊;轻者可用射干麻黄汤,并配合炙苏子降气汤或三子养亲汤等。另有冷哮丸,疗效也颇佳,成分为白砒、豆豉,每次服~毫克,冷茶汤送服,但白砒炮制要严格,剂量应慎重掌握,密切观察,否则会引起中毒。凡属热喘,见有舌苔黄腻等征象,可用雪羹汤(即海蜇、荸荠),另可加蛤粉、瓜蒌皮、竹沥、胆南星;亦可用五虎汤治疗(麻黄、石膏、杏仁、枳壳、茶叶)。凡属寒包热的哮喘,可用小青龙汤加石膏汤或麻杏石甘汤。 还有一类哮喘,属于下虚上实,下元虚惫,痰浊壅肺,可用小青龙汤合黑锡丹或金匮肾气丸治之。平时,忌食腥膻油腻与生冷乏物,少吃荤菜,以免助湿酿热生痰。 另有简易方两则:一方为白芥子30克,猪牙皂15克,开水泡猪牙皂取汁,用汁浸白芥子1宿,第二天取出晒干,放在锅中炒香,以患者年龄大小计算,每次服l~2粒,每日2次。经久服用可减轻发作。猪牙皂祛痰涤垢,白芥子亦为祛痰之品,故此方能化胶结之顽痰。另方为景瓜1个,开个洞,去瓤,灌满饴糖,隔水蒸煮,每次1匙,每日2次,功能化痰定喘,对久咳亦有一定效果。 顾兆农临证心法 顾兆农(-)主任医师,男,江苏省苏州市人。山西医院主任医师,著名老中医。诊治哮喘之心法在《顾兆农医案选》中叙述。顾氏认为,痰与饮皆系津液所化。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两者本同而标异。 病例朱某,女,64岁,年10月26日初诊。素日咳喘多痰,冬时遇冷则发。近因劳作汗出,不慎薄衣感寒,以致冷热、咳嗽、咳痰、喘促诸症齐作。经检查以“慢性支气管炎并感染;肺气肿”收住入院。住院当日以青霉素万单位静脉滴入,连用5天后,诸疾均瘥,惟咳痰反见加剧,每至黎明,胸膺憋闷,不得平卧,喉声辘辘,频频咳痰,2小时内痰量竟达半碗。嗣后,胸闷渐减,仅有轻咳,但次日病发如故。现已经时6天,晨晨如是,患者非常痛苦,以至晚睡望夜不尽,恐惧鸡鸣天晓。临床曾多方设法,并投“小青龙汤”多剂,均不应。症见形瘦神疲,面略水肿,咳嗽气短,动则汗出,心胸微冷不舒,痰液纯白,质稀如水,泡沫甚多,脘腹胀满,纳呆恶心,口淡无味,大便质薄,小溲清长,舌苔水腻,脉沉弦。结合脉证,此系津液不化,寒饮停肺。治当通阳温化,消痰祛饮。药用茯苓、炙紫苏子、白芥子各12克,桂枝、五味子、清半夏各10克,莱菔子、橘红、甘草各9克,干姜6克,细辛1.5克。3剂。 二诊(10月30口):上方首剂,痰量约减其半,连用3剂,咳、喘、痰俱平。现神疲乏力,纳食不香,虚汗较多,畏风怕冷,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腻,脉缓弱。饮邪已去,标证得解,急当健脾培中,补肺固表,以强其本,防其复发。药用白芍、黄芪各15克,白术、茯苓各12克,桂枝9克,防风、甘草各6克,生姜2克,大枣5枚。3剂。 二诊之药进后,颇感舒适,一连5诊,固守原方,先后迭进15剂,诸恙渐退以致消失,精神逐渐复原。遂嘱其勿过劳,免风寒,注意自身摄养,旋即出院。 本证所见,当以饮邪为主。患者原有咳喘痼疾,痰饮内停于肺系,今复受邪气侵袭,风寒外伤于皮毛,外寒内饮相引,互相助虐为害,故冷热、咳嗽、咳痰、喘促诸症,迸发齐作。依理,此是“小青龙汤”散表蠲饮的对应之证,然入院“抗感染”治疗5天后,且寒热已去,表证已罢,但在外寒邪反渐入内,复与饮邪相搏,其疾势有所转变,病机已有转折。此际,投“小青龙汤”显不合拍,临床用之不效,当责之错误时机。会诊症见之要,一是病邪在于饮;二是病时发于旦。饮邪从何而来?脾不健运行湿,肺不通调水道故也。脾不健运,液不化津成饮,肺不通调,水液聚留成饮。两饮复加,与寒相结,渍于肺系,随咳而出,故痰液纯白清稀而杂泡沫。病发何以在旦时?夜阴而昼阳,夜静而昼动故也。入夜主阴主静,寒饮留积不行,日旦阳复气动,起而奋力逐邪外达,故天晓即病作一时,且痰液顿出而量多。然脾胃终未健,寒邪终未化,已成之饮随咳而去,未成之饮新又复生,病源不清,饮邪自难尽消。故其患病发,晨晨如是也。鉴于上理,首方取小青龙汤半剂(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祛寒蠲饮,再合二陈汤燥湿化痰,又并三子养亲汤消痰顺气。组方之意,务求已成之痰饮涤除净尽,未化之津液暂不成饮。甚喜药不负望,效遂人愿,连进3剂,饮消症减。虽然初诊下药,效如桴鼓,然毕竟其为治标之法,不宜常用。故二诊返故其本,即更其方。析其方义,药理有三:其一,桂枝伍茯苓,温阳化水,白术伍草,燥湿培土,此系《金匮》之“苓桂术甘汤”,用药之旨,在于强脾。其二,黄芪合白术,扶正补气,黄芪合防风,固表止汗,此系《世医得效方》之“玉屏风散”,用药之旨,在于补肺。其三,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再佐姜、枣、甘草,助卫和中,此系《伤寒论》之“桂枝汤”,用药之旨在于御表。3方合于一剂,上可补益肺气,中可健运脾土,外可固密膜理,惟图内饮无从生,外邪不可乘,以期根除沉疴。此实为深谋远虑之求本用治,而其择药组方之妙。 图书信息图书名称:名老中医话哮喘 图书作者:沈元良编 出版公司:金盾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03月 图书简介《名老中医话哮喘》根据我国丰富的中医典籍和大量的临床资料,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简单介绍了哮喘的基础知识,详细介绍了81位国医大师和名老中医诊治哮喘的临诊心法及辨证论治的数十种古今名医名方。《名老中医话哮喘》内容丰富,语言精练,科学实用,疗效显著,适合广大哮喘患者及其家属阅读,也适合临床中医师和中医药爱好者参考。 版权申明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nanxinga.com/dnxcd/7494.html
- 上一篇文章: 抗癌药用多少才是最佳剂量大有门道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