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巅风 http://www.zgbdf.net/

最近几天阅读了《小儿药证直诀》,非常受益,现将本人的读书笔记进行总结,分类进行论述,本次为其开篇的五脏辩证内容,与大家分享,希望予以建议、批评和指正。

《小儿药证直诀》实名为《小儿药证真诀》,由于女真人之讳改为“直”,作者钱乙的祖父和五代吴越王钱俶(chù)同祖,父亲钱颢擅长针灸,但是他可能太爱玩了,东游海上不回家,结果钱乙就跟着姑父学医。因为在儿科有所建树,为长公主治病有功,在宫中也广受好评,官位升至翰林医官太医丞。钱乙著有《伤寒论指微》、《婴孺论》等,可惜都没有保存下来。而《小儿药证直诀》的作者阎孝忠是钱乙的一位患者,幼时体弱多病,受到钱乙治疗而得以痊愈,为了表达他对钱乙的感恩和敬仰,将散落在民间的钱氏方论整理成册。所以说,医生写下的方子没有必要不告知患者,甚至可以将自己的见解与患者讨论,也许遇到一位知音,能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下来,不失为一件美事。

宋元使用的单位剂量名称从传统的铢分两进位制,改为钱两的十进位制,东汉与宋元的剂量换算比例为3:1,宋元时期的具体量值已经较东汉增长了两倍,但每服用量却比东汉所用药物剂量明显减小,宋元时期由于使用了煮散的方法,是历史上中药剂量最小时期,现代研究证明,中药煮散的方法仍然值得推广使用[1]。根据钱乙生活时期(宋英宗、宋神宗和宋徽宗三位帝王时期)的药物剂量计算,现将计算好的药物剂量一并写入以下方剂中,便于临床参考应用。

宋代重量单位换算[2]:

1斤=16两≈克

1两=24铢=10钱=4分≈40克

1钱≈4克

1分=2钱半≈10克(这是参考文献中的描述,但本人认为1分=10钱≈0.4克,因文中多有描述“二钱五分”,如果按参考文献计算,则为58克,不太合理)

一字≈1克

1钱匕=5铢钱≈2克

1铢钱≈0.4克

宋代容量单位换算[2]:

1盏≈毫升

一盏半≈ml

半盏≈ml

一分盏=1合≈60ml

1升=10合≈毫升

1中盏≈5合≈毫升

1小盏≈3合≈毫升

五脏辩证:

心主惊

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

导赤散--治小儿心热--生地(4g)、甘草(4g)、木通(4g)+ml水+竹叶(未知量,适量即可)→煎煮→ml,餐后温服。

泻心汤--治小儿心实--黄连(10g,去须)→研末→临卧温水化下

凉惊丸--治惊疳--草龙胆(6g)、防风(6g)、青黛(6g)、钩藤(4g)、黄连(20g)、牛黄(1g)、麝香(1g)、龙脑(1g)→研末+面糊→捏成一丸为小米大小→金银汤送服3-5丸到10-12丸

利惊丸--治小儿急惊风--青黛(4g)、轻粉(4g)、牵牛末(20g)、天竺黄(8g)→研末,白面糊丸,每丸2g(青黛(0.2g)、轻粉(0.2g)、牵牛末(1g)、天竺黄(0.4g)+白面(0.2g)),薄荷汤服20丸;还可以炼蜜丸,芡实大一粒,约20g,薄荷汤化丸服。

粉红丸(温经丸)--天南星(腊月酿牛胆中百日,阴干g)、朱砂(6g)、天竺黄(40g)、龙脑(0.5g)、胚子胭脂(4g)→牛胆汁和鸡头大丸,每次服用一丸,砂糖温水化下。

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生犀散--治目淡红,心虚热--生牛犀(8g)、地骨皮(40g)、赤芍(40g)、柴胡(40g)、葛根(40g)、炙甘草(20g)→研末,每次服4-8g(4g:生牛犀(0.17g)、地骨皮(0.85g)、赤芍(0.85g)、柴胡(0.85g)、葛根(0.85g)、炙甘草(0.43g);8g:生牛犀(0.34g)、地骨皮(1.7g)、赤芍(1.7g)、柴胡(1.7g)、葛根(1.7g)、炙甘草(0.86g)),ml水煎煮到ml,餐后温服。

安神丸--治心虚肝热--马牙硝(20g)、白茯苓(20g)、麦门冬(20g)、干山药(20g)、龙脑(1g)、寒水石(20g)、朱砂(40g)、甘草(20g)→研末,炼蜜为丸,鸡头大(约60g,马牙硝(7.5g)、白茯苓(7.5g)、麦门冬(7.5g)、干山药(7.5g)、龙脑(0.3g)、寒水石(7.5g)、朱砂(14.7g)、甘草(7.5g)),每服半丸,砂糖水化下。

据查证,一粒小米的重量大概为0.05g,如若按小米重量计算,本方一丸的重量大概为:草龙胆(0.g)、防风(0.g)、青黛(0.g)、钩藤(0.g)、黄连(0.02g)、牛黄(0.g)、麝香(0.g)、龙脑(0.g)和0.g面糊约合0.05g。

(图片来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nanxinga.com/dnxbm/8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