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产于浙,故名浙贝母。浙贝出象山,呼象贝母(清康熙年间,浙贝母由象山农民转为家种)。皮糙微苦,独颗无瓣,顶圆心斜。

贝母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本草纲目》收载于草部、山草类。浙贝母载于清《本草纲目拾遗》,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浙贝上一年的10月前后种下贝母,到来年立夏后5月中下旬植株枯萎时选择晴天收获,从畦一端采挖,注意不伤鳞茎,洗净泥土,选大鳞茎挖去心芽加工成元宝贝,挖下的心芽可加工成贝芯。较小的鳞茎不去心芽整个加工成为珠贝。或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浙贝母去皮的方法是将鳞茎相互碰撞摩擦。去皮的目的在于使内部的水分容易挥发。加石灰的目的一方面可将鳞茎内部的水吸到外表来,另一方面石灰有一定的防腐作用。去皮是在特制的木桶中进行,两人各在一边握住水桶来往推动,使贝母相互摩擦,见表皮大部分脱落浆液渗出时放入石灰,再继续推动撞击至全部粘满石灰为止促使干燥。近来去皮方法已逐渐机械化。

本品味苦,性寒。归肺、心经。功于清热散结,化痰止咳,主用于风热犯肺,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浙贝母的一个重要功效是清热化痰,尤其是因为肺热引起的咳嗽有很好的效果,可与桑白皮搭配。在浙贝母功效中消肿止痛也是很常见的应用,如腮腺炎引起的肿疼可选用。关节部位扭伤引起的肿痛也可以搭配胆南星醋敷患处。浙贝母可调胃,不管是慢性胃炎还是胃溃疡都有良效。把浙贝母和海螵蛸等配在一起为乌贝散,对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有效。浙贝母还对于前列腺肥大造成的排尿困难、尿液滞留有很好的效果。浙贝母性偏苦泄,偏泄肺热,不论外感风热,燥热以及痰热均可使用。治风热咳嗽常配桑叶、杏仁等药以增其疏风散热,止咳化痰等效。治燥热咳嗽常配麦冬、玄参等药以润燥化痰止咳。治痰热咳嗽常配瓜蒌、天花粉等药以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正是:消痰润肺尝微苦,涤热清心饮带寒。膈内燥烦从此解,胸中郁结自能宽。

烦、热、渴、汗皆泄降除热。疝瘕以热结而言,泄热散结,浙贝能治之。喉痹,热之结于上者,贝母降且能散结。象贝通治阳证痈疡,消肿退热,殊有捷效。主风痉者,苦寒清热,泄降定风之功。腹中结实、心下满,皆邪热窒塞之证,苦泄散结皆能主之。风寒外袭于皮毛,内合于肺,象贝清泄肺气而辛能疏散,其效可知。目眩为肝阳上乘,项直为风邪外感,舌降泄风,辛泄疏散,治之宜也。咳嗽上气,又痰热之侵肺,苦泄清金而又降逆之功用也。象贝母,味苦而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气,故寒能胜热,辛能散邪,主郁气痰核,治疡、清喉咽,主吐衄、疗痰嗽、通二便,种种无非清热泄降四中足以赅之,皆象贝之功用。

一般处方上贝母有三种:川贝母、浙贝母和土贝母。川贝母长于化痰润肺;浙贝母长于清肺散火;土贝母长于散结消肿。对于以咳嗽、咳痰不利、痰黄黏稠、口干口渴、舌苔红为主要表现的风热咳嗽患者,青壮年最好选择浙贝母。川贝母药性和缓气味不浓更适合于年老体弱者服用。浙贝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

过敏体质者应慎用,脾胃虚寒及寒痰、湿痰者慎服,另据张子和《儒门事亲》十八反记载,贝母反乌头类药物,即贝母不要和川乌、草乌、附子等同用,以防产生毒性反应。浙贝母苦寒,久服多服会损伤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引起食欲减退,大便稀等不良反应。

常见验方如下:

疮疡肿毒:浙贝母、连翘各9克,金银花18克,蒲公英24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

咽喉炎:浙贝母9克,桔梗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

痈乳疖:紫河车草与浙贝母各15克,研细末,用黄糖拌匀之后,用陈酒服下取汗。

浙贝母是常用大宗中药材,为著名的浙八味之一,国内外享有盛誉。目前主要分布于浙江省磐安县新渥、冷水镇、仁川乡及周边,东阳市、缙云、乐昌等有分布。

大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珠贝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形,外层鳞叶2瓣,肥厚,略似肾形,互相抱合,内有小鳞叶2~3枚及干缩的残茎。浙贝片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切成的片。椭圆形或类圆形,切面平坦,粉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富粉性。

目前产地分为统个和无硫饮片。硫磺熏制贝母有着天然的优势。1.5公斤左右鲜贝进行硫磺熏制后能加工成0.5公斤干贝母,而无硫则需要2公斤鲜贝母才能加工成0.5公斤干贝母。浙贝母是寒性的,而硫磺被称为火中精,热性极强。寒热相抵,自然会大大降低浙贝母的药力。倘若被硫磺熏了多次,甚至会将浙贝母从寒性变为热性,这样的药若是被运用到临床上,恐怕会起反效果。

本文为中国药店原创/整理,

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亲,中国药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nanxinga.com/dnxbm/6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