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诊治要点,处理
诊治要点 (-)西医诊断 1-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发生于夏季高温或潮湿闷热环境下,病前常有在高温或潮湿闷热环境中劳作或在炎炎烈日下长途行走等诱因。 1.根据不同病情程度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尿常规异常;严重病例可出现肝肾、胰腺和横纹肌损伤,应及时检査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血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血肌酊和尿素氮;昏迷、头痛者行头颅CT及脑脊液检查,排除颅内出血及感染。 2.危险性评估:临床患者中暑后出现以下情况者,病情危重需积极抢救。 (1)持续高热达41~42T不退。 (2)昏迷伴频繁抽搐超过48小时。 (3)重度脱水、休克。 (4)并发脑水肿,肺水肿,肝肾功能不全。 (5)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 (二)中医辨证要点 中暑有阳暑、阴暑、暑厥、暑风之分。阳暑主要是指在太阳下直接暴晒造成的头晕倦怠、壮热烦躁、口渴身热等症状,也是引发大部分中暑现象的主要原因。阴暑则主要是指感受到风寒,空调过冷,或是在潮湿闷热的环境里,皮肤毛孔收缩、身体难以散热而引发的中暑,表现为身热、恶寒、困倦,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冷汗不止、呼吸浅促、不省人事等气阴两脱证候。暑厥以高热、汗出、卒然神昏、舌绛脉数为主要表现,是暑热侵入营分、蒙蔽心包的危重证候。暑风以高热、烦躁、卒然昏厥、四肢抽搐为主要表现,是暑热极盛、风从内生的表现。 五、急救处理 1.搬移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 2.降温患者头部可捂上冷毛巾,可用50%酒精、白酒、冰水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浴,然后用扇子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有条件的也可用降温毯给予降温。但不要快速降低患者体温,当体温降至38Y以下时,要停止一切冷敷等强降温措施。 3.补水患者仍有意识时,可给一些清凉饮料,在补充水分时,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但千万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否则会引起呕吐、腹痛、恶心等症状。 4.病情监测监测患者神志、脉搏变化,以及尿量、汗出等情况。 5.静脉通路迅速开放静脉通道,补充晶体液及胶体液,在保证重要脏器灌注压的基础上,将血压维持在适当水平。同时完善相关检查,严格检测生命体征。 六、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 以清暑益气、醒神开窍为基本治疗原则。 (二)辨证论治 1.阳暑 主要证候:头昏头痛,心烦胸闷,口渴多饮,全身疲软,汗多,发热,面红。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较甚,可加生石膏;夹有湿浊,舌苔白腻者,可去麦冬、知母,加广蕾香、草豆蔻等。中成药用仁丹、清暑益气丸、生脉注射液等。 1.阴暑 主要证候:精神衰惫,肢体困倦,头昏嗜睡,胸闷不畅,多汗肢冷,微有畏寒,恶心欲吐,渴不欲饮。舌淡,苔薄腻,脉濡细。 治法:清暑化湿,疏风散寒。 方药:新加香蕎饮或蕾香正气散。兼气滞胱腹胀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中成药选择蕾香正气水(胶囊)、十滴水、生脉注射液等。 2.暑厥 主要证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痉挛,高热无汗,体若燔炭,烦躁不安,胸闷气促,或小便失禁。舌红,苔燥无津,脉细促。 治法:清热祛暑,醒神开窍。 方药:清营汤。若寸脉大,舌干较甚者,可去黄连,以免苦燥伤阴;若热陷心包而窍闭神昏者,可与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若营热动风而见痉厥抽搐者,可配用紫雪丹,或酌加羚羊角、钩藤、地龙;若兼热痰,可加竹沥、天竺黄、川贝母等;营热多系由气分传入,如气分热邪犹盛,可重用金银花、连翘、黄连,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蓝根、贯众等。中成药用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 3.暑风 主要证候:高热神昏,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皮肤干燥,唇甲青紫。舌红绛,脉细弦紧或脉伏欲绝。 治法:清热养阴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痰涎壅盛者加石菖蒲、胆南星、郁金、鲜竹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高热神昏抽搐者,可选用紫雪丹、安宫牛黄丸。中成药用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 (三)其他治法 最低0.27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nnanxinga.com/dnxbm/13773.html
- 上一篇文章: 内养才是人间大药3个散结内养天花板长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